上海创意园区进阶之路① 迎产业转型之风而起
创意产业从来不是规划而来的,而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的模式,多少受产业转型政策和城市更新的裹挟推动。上海创意园区曾作为土地性质约束和产业转型约束下的“制度创新”,支持了上海城市转型的同时,催生这座城市创意阶层的崛起,推动上海向创意城市迈进。
上海创意园区缘起,是90年代上海城市更新的推动,大量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划拨用地的处置方式;而与之随行的,上海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城市战略,贯穿于上海创意园区发生的阶段,也成为创意园区兴起的先决条件。
1992年12月,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上海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战略起步。中心城区工业外迁,内环线以内区域以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中心城区遍布着形形色色的工业厂房、仓库、码头。仅杨浦区工业和仓储用地占全区27%,达14万k㎡;而沿黄浦江的15.5km长的岸线,几乎为工业企业所占。
“退二进三”实施数年中,这批数量庞大的老旧工业厂房被推入城市更新的大潮。为解决腾挪后的空白,政府先后出台鼓励发展“都市型工业”、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为创意产业发展与工业遗存改造有机结合迎来政策红利,大量以闲置工业园区为基底,以发展文化艺术、创新创意为主的产业园区开发就此拉开了帷幕。
伴随着中心城区大量的厂房的腾空,*初的创意园区则是艺术家自发形成的更新空间,废弃厂房“空间大、租金低”,具有“洼地效应”,吸引了一批艺术家人驻,苏州河沿岸、泰康路为成为上海*早创意群体的集聚地。
1998年底,南苏州河路1305号原杜月笙名下一间2000 ㎡的旧仓库,由台湾设计师登琨艳改造为其设计工作室,成了苏州河沿岸创意园区的雏形。
紧邻苏州河的莫干山路50号,原是一家建于1932年的纺织厂。上海纺织系统结构调整,使这家有80年历史的老厂停下了毛棉纺织的主业,于1999年停产。4万多㎡的厂房群经适当改建, 变成春明艺术园,入驻了不少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园区一度有来自11个国家艺术家的50多家画廊和艺术工作室,其中如香格纳画廊、比翼艺术中心、艺术景画廊、劳伦斯画廊等均是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现代艺术方面的画廊。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泰康路一侧。街区主要由租界时期建造的石库门建筑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里弄工厂组成。1998年春,著名画家陈逸飞入驻田子坊创办工作室,为田子坊品牌的形成构筑基础。之后,黄永玉、王劼音、尔冬强等艺术大师以及其他艺术人士纷纷入驻创办工作室,为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创造了集聚效应。
陈逸飞说:“搞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喜欢将公司安置在老建筑内,这与其产业特点是相符合的。因为这些老厂房既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又适宜进行内部改建。”
初期田子坊、春明艺术园等运作是自下而上的,由街道和艺术家联手共同打造这一创意园区。但随着这些园区日益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后,租金不断上涨,使得艺术家们不得不离开,更多的商业性店铺入驻。
这种经济资本接替文化资本的模式,对艺术家群体十分不公,但在全球各大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中演过。艺术群体成为被租金不断驱逐的波西米亚式的城市流浪者,在流浪中帮助部分区域完成了城市更新。
从城市更新角度来说,创意园区从艺术向产业、商业的转型,源自于上海正在摸索的多元主体参与旧厂房改造的机制,这将为城市更新提供极大动力。
由政府牵头、专业的园区运营商操盘的新型创意园区走向市场,契合城市功能,统一规划,逐渐开始引领创意园区的发展。
由余姚路、西康路、海防路合围而成的同乐坊,曾号称“弄堂小工厂”,这里是“五厂一校”的所在地,内部一度聚集了近3500名农民工与外来拾荒者,隐患严重。2004年 “政府搭台,市场运作”模式改造同乐坊。新同乐坊将里弄纵横的商业、文化、创意氛围融为一体,成为集酒吧餐饮、休闲娱乐、时尚发布、影视创意于一体的未来潮流生活源点,成为上海首创“文化创意+ 娱乐休闲”新思路的时尚社区。
建国中路8号,建筑面积达1.2万㎡的老式厂房,按照现代理念进行了改造,重新命名——“八号桥”。八号桥一亮相,就受到在沪的欧美和日本企业的青睐。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