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混凝土3D打印书屋今天在智慧湾科创园落成
宝山智慧湾科创园内,绿意盎然的小树林里,立着一座形似逗号、又似蓝牙耳机的小屋,这就是上海首座混凝土3D打印书屋,今天(3月19日)宣布落成。
这座书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设计,并与智慧湾园区共同制作,采用3D打印技术建成。书屋的功能自然与读书结合,里面可以阅读,可以开读书会,也可以举办图书展览,成了园区里的又一座特色地标。
书屋建筑面积约30多平米,可容纳15人
3月19日中午,记者沿着周边铺设的3D打印地砖,走进了3D打印书屋,一睹风采。
土色的外墙上是一层一层的打印纹路,门口的肌理则有明显的凹凸变化。书屋内部有一圈矮架,造型线条简洁流畅。书屋顶部是玻璃天窗,将户外自然光线引入室内。据说,书屋的建筑面积约有30多平米,可容纳15人同时入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告诉记者,用机器人3D打印方式、混凝土材料来建房子,这是清华大学数字建筑研究中心的一项科技成果,现在已经产业化了。小屋打印过程当中只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控制机械臂,另外一个人递材料,不仅节省人力,效率也高,打印速度很快,白天晚上都可以打印。当然,考虑到参与打印的科研人员需要休息,这座书屋都是白天打印的。
他还介绍,2019年1月12日,国内首座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在智慧湾科创园落成,在建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次用同样的技术将3D打印书屋建成,进一步证明了3D打印技术能够用来建造建筑。考虑到书屋所在之处是一片小树林,设计者特地让它的外观和用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人们可以在里面读书,也可以在屋外散步、思考。
“艺术之桥”空间开幕,设计理念与自然呼应
记者注意到,就在3D打印书屋对面,有一处名为“艺术之桥”的空间今天开幕。
据悉,“艺术之桥”空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及其海外下属公司英国ACC Art Books、澳大利亚Images Publishing共同打造。其主体设计由王晓文领衔完成,室内外衍生装置设计分别由设计师杨明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和四川传统竹编手艺人刘前兴、青年艺术家蔡雅玲等团队分别完成。
王晓文的整体构思主要从“桥”的意念出发,着力于建立创作者与读者之间,艺术与日常之间的关联。再借助传统手工艺、当代艺术装置、再循环工业品等再造组合来构成空间内部。
空间外部竹编艺术装置来自于四川青神的“竹编*一人“”刘前兴。刘前兴团队编织了20多天,将竹编材料拢成柔软而包容的弧状。
位于空间内部中庭核心的艺术装置Y支架“虚山水”为杨明洁的构思,一个个拼接穿插的“Y”字,搭建出一个重重复构的视觉空间,再与中庭保留的生长的树呼应,讲述着来自自然、模仿自然、回到自然的过程。
空间里的桌椅展台由回收混凝土制成。咖啡馆使用的纸杯是将制糖剩余的甘蔗渣回收、作为木材的替代原料制作而成。
据介绍,3D打印书屋所在区域可以看作是“艺术之桥”空间的户外部分。而室内空间结合书店、画廊、艺术品商店、咖啡、室内外展厅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园区增添了艺文亮点。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