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区蝶变!宝山辟筑城市更新典范
曾经的上钢一厂高炉,如今化身为“金色炉台”,既留存工业记忆,也为生产转型、生活焕新注入活力。宝山区吴淞创新城,上海城市发展中难得的“大衣料子”,正不断上演从“工业锈带”到“艺术秀带”的生动故事。放眼未来,这里还有更高追求——紧扣“创新”二字,辟筑出城市更新典范。
一个地区的发展新动能,往往离不开老产业转型、新产业培育,其驱动力都来自科技创新。为此,吴淞创新城今年向全球公开征集建设方案。相关部门正针对入围方案深入分析,系统谋划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规划,力争将吴淞创新城打造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示范区、国际创新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
各类资源汇聚,有助于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策源力。宝山区正积极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种种堵点,吴淞创新城正是其中的关键发力点。近日,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宣告启用。复旦大学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都将相继落户于此。未来,该中心将聚焦化工材料、信息电子、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催化”成果转化链路。
做优创新生态,还需凝结起包括政府、高校、市场等各方智慧。未来,诸多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也有望进驻吴淞创新城。由此,借助创新资源要素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区域科创浓度。在不少专家看来,吴淞创新城的未来可比肩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剑桥肯德尔广场。从政府推动空间更新、高校主导创新转型到市场力量参与空间营造,力争实现更多“从1到100”的创新突破。
科技创新是为人服务,因此要始终将人的感受度置于“优先级”。这充分解释了为何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想在科创中求新求变,就必须注入更多艺术元素。
蕰藻浜两岸,居民们欣喜告别往日灰蒙蒙的日子。截至目前,宝山区共有258家堆场,已清理104家。产业迭代升级,为滨水生产生活塑造出了另一种可能。智慧湾畔,长期闲置的桥荫空间逐渐点亮。足球场、篮球场……多样灵动的休闲空间,不仅实现了功能复合利用,也让都市生活拥有了别样打开方式。
宝山区还规划打造约560公顷的中央钢铁公园,强化吴淞创新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强化中央钢铁公园保存历史文脉记忆的功能。距离公园不远处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则将进一步改造建设文创基地,将更多生产生活空间还给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宝山区在规划中着眼回归尺度宜人的小街区,构建层次丰富、结构立体的慢行交通系统,实现公共交通和个人出行的有机协同。特别是,通过提高路网密度、提升交通复合功能,丰富吴淞创新城的“毛细血管”,增加小街区道路的可达性,促进绿色交通、低碳环保。
环境优先、生态先行,早在吴淞创新城擘画蓝图之初,这一绿色理念就被写入规划中。根据《吴淞创新城建设规划》,吴淞创新城生态绿地空间占比不小于25%。此外,由于宝山区地处长江下游区域,每年都可能遭遇台风、雨季等侵袭。因此,其在建设中还将把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始终,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样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宜居街区、城区。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