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坪山故事·传红色基因丨第73讲:“三来一补”载入坪山工业发展史
“三来一补”载入坪山工业发展史位于深圳东部的坪山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紧依深圳特区的地理位置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把“三来一补”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初,坪山镇把引进来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的“三来一补”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突破口,建成工业厂房14万平方米、成立企业36家;至1991年,坪山镇共建成工业厂房53万平方米,引入企业220家;至2003年,坪山镇工业厂房面积273平方米,共有“三来一补”企业289家、“三资”企业90家;1986年,坑梓从坪山划出独立为镇;1994年,坑梓工业企业从12家发展到了300多家。坪山为了给引进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接连兴建一批现代工业区,1985年建成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的宝山*一工业区;1988年建成占地面积5.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6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二工业区;1990年建成占地面积3.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26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三工业区
在历史长河中,坪山积淀了绚烂多姿的红色文化宝藏,有着不少生动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意义。我们将陆续在“坪山先锋”平台刊载坪山红色故事、改革发展故事,敬请关注!
位于深圳东部的坪山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紧依深圳特区的地理位置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把“三来一补”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突破口。
坪山的工业起步较晚,人民公社化前,坪山的工业基本上以手工业为主,基础十分薄弱;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坪山公社主要有石灰厂、砖瓦厂、肥料厂、农械厂、农产品加工厂等;改革开放前,坪山拥有自由农机厂、小五金厂、碾米厂等小作坊式的工业。
20世纪80年代初,坪山镇把引进来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的“三来一补”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突破口,建成工业厂房14万平方米、成立企业36家;至1991年,坪山镇共建成工业厂房53万平方米,引入企业220家;至2003年,坪山镇工业厂房面积273平方米,共有“三来一补”企业289家、“三资”企业90家;1986年,坑梓从坪山划出独立为镇;1994年,坑梓工业企业从12家发展到了300多家。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坪山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企业进驻坪山,带动了坪山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来一补”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合作贸易形式,主要跟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缺乏资金、技术和技术人员有关,“三来一补”企业主要的结构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外商提供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等,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的“三来一补”企业。坪山为了给引进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接连兴建一批现代工业区,1985年建成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的宝山*一工业区;1988年建成占地面积5.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6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二工业区;1990年建成占地面积3.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26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三工业区。1993年,坪山镇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营造*流投资环境,吸引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大批客商到坪山投资办厂,使外向型经济成为了坪山镇经济发展的龙头。
1994年,坪山镇政府确立了“以国际市场为向导,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变为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高科技工业”的战略方针,积极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开展国内横向经济联合,整片开发新现代化工业区,建造厂房及配套住房160万平方米,新建“三来一补”、“三资”企业和镇办企业388家,使坪山形成电子、纺织、机械、化工、服装、塑胶、食品、建材、玩具等不同门类的外向型工业体系。从此,坪山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农业镇蜕变成现代化的工业镇,坪山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坪山人的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吸引了众多的打工者和创业者来到坪山落户创业,实现梦想,成为新的坪山人!
“三来一补”作为深圳特区建区之初工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措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自行退出了坪山的工业领地,销声匿迹,不见踪影,成为一段佳话载入了坪山的工业发展史。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