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西中产社区之八大金刚
种种迹象表明,官方有将人口向五大新城疏导的倾向,当然这个动作面临一定阻力——主要的阻力就是大量居民工作都在市区。
五大新城基本都在郊环附近,*近的嘉定新城距离市中心也要25公里以上,给通勤造成了相当困扰。
于是大量市区客户落足在五大新城与市区之间,在居住空间与通勤时间上做了折中。
而且各区基本不会在靠近市区的一侧布局核心产业,这些区域天然的适合发展房地产市场,吸收大量来自市区的外溢客群——市区太贵,五大新城又偏内生。
这样的区域很多,我们盘点了浦西八个典型片区,哪个片区是你的菜呢?
*先被贴上“睡城”标签的是松江的几个区域,毕竟9号线开通早,率先抢占了市区客流。
9号线进入松江的*一站就是九亭,所谓近水楼台,世纪初就源源不断的有新上海人在此定居,新上海人中又以安徽籍居多,后来九亭就获得了安徽九亭的外号。
区域开发早有好处有坏处,好处就是提前进入成熟期,基础的生活配套这里一样不缺。
南九亭有各色沿街底商,尤其是九亭大街,三四线城市中心有的业态,这里几乎都有。
九亭地铁站这里早就形成了九久青年城、九亭U天地等集中式商业,不过定位不高,整体以餐饮为主。
直到九亭金地广场开业,九亭人民才减少了去七宝逛街的次数,日常遛娃约饭可以就地解决。
北九亭底商欠发达,以贝尚坊这样的社区商业为主。
不过由于与七宝走的太近,又导入了大量市区客群,松江区政府一直不待见这个儿子——万一哪天离家出走怎么办?
所以九亭的医疗、教育等公共配套较为匮乏,这里的医院仍然是九亭医院,学校仍然是九亭小学、九亭中学,完全没有引入市区优质资源的意思。
开发时间早,人口密度高,地段位置好,这里本应是松江配套*为成熟的区域,然而遗憾的是只形成了完整的商业配套——毕竟这有商业配套是民间力量推得动的。
九亭人口密度高,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地倾西南,西南部有大量的产业存在——向市区有漕河泾,向郊区有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松江本地的各色厂房等等,这些人口也是九亭居民主力。
然而遗憾的是,这里产业区只有部分刚需客群选择九亭,预算达到一定高度可能会离开这里——九亭被打上了不宜居的标签。
20年前落户九亭并不困难,基本是上海门槛级刚需,这些客群存在形成了九亭特有的气质,比如南九亭的九州小商品街。
标签一旦形成会对客群进行分流,环二做过多次调研,问及租房时,大家都能接受九亭;买房时,大家内心还是有所排斥。
当然这个问题上面也看到了,后来北九亭单拿出来形成九里亭街道,希望改变大家对这里的印象。
随着几个高品质商品小区的开发,九里亭街道的确形成了与南九亭不同的区域特质,希望能尽快摆脱这个“不宜居”的标签。
当然九亭不宜居的问题还有另一个解决方案:买到泗泾。
其实泗泾开发也很早,只是当初以动迁、别墅为主,而且开发范围集中在泗泾塘以南。9号线开通后大家发现,地铁泗泾站周边仍有大量住宅地块待开发。
这不是天然的打造“睡城”的好地方吗。
于是金地来了,凭借着金地自在城系列勤勤恳恳开发了十来年,这里渐渐的有了社区的样子。
2016年泗泾拍了两块地王,分别被融创、格力拿到,泗泾才真正的引起广泛关注,市场也渐渐有了起色。
其实金地自在城开发时期,房价与松江新城几乎持平,现在松江新城明显落后泗泾——只有三湘四季花城能与之一战。
泗泾能够异军突起,主要原因仍就是市区客户推动,当九亭标签无法改变时,越来越多的客群跨过九亭直达泗泾——远一站地铁,但是环境更加宜居。
泗泾地铁站两侧是清一色的商品房,没有动迁房乱入其中;房龄基本都在10年以内,空地也即将建成商品住宅,这样统一的社区环境天然受到年轻客群的欢迎。
为了配合年轻客群导入,这里筹建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教学质量先不说,名字上已经打败了九亭。
商业氛围不如九亭浓厚,不过保利悦活荟已经是不错的社区商业体。
然而这样一个相对完美的近郊中产社区却有一个致命瓶颈——交通过于闭塞。
9号线固然发达,与九亭也只差一站,不过这一站就需要8分钟左右,而且早高峰的盛况大家应该也体验过。
上海近20年的城市扩张很大程度得益于快速路的建设,然而泗泾却完美错过了这波基建浪潮,结果有多严重呢?
虽说泗泾距离市区近,自驾到市区却与松江新城时间差不多,高峰期比九亭用时多20分钟以上。
规划中沪松公路将建设高架,希望快些落地,解救泗泾。
20年前徐泾与九亭定位类似,远离区中心却靠近市区,*好的开发思路就是搞房地产,把市区居民的钱赚过来。
不过不同的是,九亭定位刚需客群,徐泾背靠西郊别墅区,自然打造了别墅社区。
时至今日,徐泾也是青浦主要的房地产市场之一,新开工项目占到全区三分之一。
后来大虹桥规划横空出世,青浦当局怎么也没算到这个“天降馅饼”,徐泾被迫转型——领导给面子你一定得兜着。
所以趁东风,搞产业,这里搞起了会展业,搞起了百老汇,成为经济增长引擎之一。
*一的遗憾是:你之前的土地都拍出去了啊!
徐泾大片的土地做成了别墅区,老镇这里也拆不动,俊灿星城算是例外之一了。西南部大片农村区域地段差了不少,远离会展中心不适合做商务,也不允许开发。
万科天空之城这里大片动迁房,只有一些边角料可以搞搞。
所以每次看到这张图我就觉得有水分:西虹桥大部分都是别墅区,圈进去意义是什么?
*一有大量土地储备的,是南虹桥片区,即,华漕镇。
年初前湾规划出炉,轰动了房地产市场,大家对大虹桥又一次充满了想象。
华漕其实开发的很早,之前也曾经出现过不少别墅项目,比如兰乔圣菲、西郊庄园,不过好在2000年华漕合并了诸翟镇和纪王镇,后两者基本没有房地产开发历史。
大量的土地储备提供了整体开发的可能性,前湾一经面世就给人很强的心里暗示:这里是不是要取代原来的核心区?
仔细研究后会发现,10平方公里也是夸张后的数字,线平方公里多,原来的虹桥核心还是核心。
不过足够了,已经超过其他对手了。
其实片区开发很重要的因素是“拼爹”,没有大量的资金注入、极强的行动能力,片区很难发展起来。
大虹桥涉及四个区域:嘉定、长宁、闵行、青浦,长宁片区接近成熟不用考虑,其他三个中也就闵行让大家充满信心了。
其实这几个片区大多有一个共同背景:动迁基地。
在市区刚开始大拆大建时,这些近郊就是很多人能想象到的天涯海角了,动迁过来土地成本低廉。
再向外就是原先嘉定县、青浦县、松江县的核心地带,利益纠葛复杂,也不是动迁理想的去处。
动迁的背景导致这里并不宜居,而且片区面积广阔,至今仍有不少低端厂房、物流基地等等。
同时又位于航道之下,万达周边噪音影响不可避免。
不过这里又有一些独特优势——三轨交在外环外独一份。
这里已经通车13号线,在施工或即将落地的还有14号线、嘉闵线,无论是进出市区还是与周边互动都非常便捷。
这样的地段,偏偏又有大量小户型房源,简直是天然的市区刚需福地。
不过越来越多的年轻客群在意居住品质,南翔地段明显更差价格却更高,无疑是用脚投票的结果。
不过江桥也在努力摆脱脏乱差的标签,北江桥已经做了相当改善,可能成为区域的另一增长极。
南翔与江桥的关系有些类似泗泾与九亭,不过南翔比泗泾地段更加优质。
虽说南翔没有江桥的三轨优势,不过11号线、嘉闵线交汇,使得进出市区和前往大虹桥都非常方便,还可以够得到嘉定腹地的客群。
沪嘉高速虽然拥堵,进出市区依旧比地面快捷得多。
通勤上的优势给南翔带来了建设印象城的底气,仅靠南翔客群原先的商业体量其实够了。
南翔比较像泗泾的地方是有大片次新房以及待开发土地,形成了良好的居住氛围。
同时,南翔的近邻普陀区又确实不给力,部分普陀居民流入南翔,也充实了当地购买力。
南翔银翔湖、留云湖片区已经相当成熟,下一步重点打造的是云翔湖片区,首发项目就是世茂祥源云湖漫城。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云翔湖片区建成周期可能比预期的长得多。
八大金刚中*一位于外环内的就是上大片区,不得不说宝山区是真优秀。
上大这里原先是大场镇乡下地区,后来迁入了上海大学,故得名上大。
十几年前上海大学有首诗很出名:《沪太路的灰》,居住在上大,沪太路一定会成为生活的主题之一。
如果日常依赖地铁,上大通勤还算不错,7号线直达静安寺。而且不用担心没座位,祁华路这里有始发车辆。
15号线开通后这里荣升双轨交,更重要的是,这里到达南大方便了许多——虽然南大现在还是一片空地。
南大是外环内为数不多的可供整体开发的片区,在新发布的《2021-2025国土空间规划》中也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带领宝山走出困境。
上大地区核心资源集中于经纬组团,这里有优质的学区、*一的商业体、更靠近市区的地铁站。
更重要的是,这里居住环境比其他组团优质,只要不紧邻沪太路。
锦秋花园是一个巨无霸社区,物业管理难度极大,社区保养跟不上,不建议入手。
众所周知宝山是散装区域的代表,房地产项目遍地开花,上大尚未成熟顾村就开始大批动工。
而且顾村还有不少资源抢了上大风头:大型公园、华山医院、龙湖的商业体。
所以一度顾村的价格与上大不相上下,尤其是保利的几个项目,甚至曾经顾村与南翔打的火热。
不过现在顾村已经被南翔甩开——顾村龙湖开业后就陷入停滞,南翔却不停的敲敲打打。
南大区域建成后上大首先受到带动,会不会也与顾村拉开差距?
当然顾村不是没在努力,这里也在打造新顾城,也拍了不少地块。不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还是******裸的搞房地产么。
所以区域开发的核心不是拍地,而是核心资源的注入:诸如产业、教育、医疗等等。
后记:受限于篇幅本文只是简单盘点,未尽之意后续会有推文,大家有看法也可以留言互动。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